【返回首页】
一拿到这本书就迫不及待开始阅读,立刻被字里行间阔激昂的独特魅力所吸引,阅读过程毫不费力,却能引发深度思考。现在我脑子里很多问题,在正式提问前,请您先对观察者网的读者和观众说几句好吗?
凯文·凯利:非常感谢,能参与这次对话是我的荣幸。我深深感激各位观众朋友的关注——因为注意力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稀缺的资源。此刻大家愿意把部分注意力分配给我,这份馈赠令我感动。希望接下来的分享能不负这份期待。
观察者网:谢谢!您在新书中提到,在与未来学家们打交道的50年里,您发现几乎所有预测(包括您自己的预测)都是错误的,但我不这么看。1999年,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曾把您和一群未来学家“关”在海边酒店,要求大家畅想2054年的世界图景用于他的电影拍摄。后来这位大导演电影拍完,似乎把大家的畅想呈现得很完美。因为十年后多家媒体都给那部片子的技术预言打了高分。还记得那部电影吗?
凯文·凯利:记得,那部电影名叫《少数派报告》。当然,整个世界观构建是由多位未来学家共同完成的,不仅是我,我们整个团队都在为斯皮尔伯格打造2050年的未来世界。参与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,因为通常我们讨论未来时总停留在宏观层面,但斯皮尔伯格要求极致细节:他们早餐吃什么?客厅沙发长什么样?这种对具体而微的细节的极致追求令人振奋,你必须深入推敲和想象。这正是我从那部电影中学到的宝贵经验。
观察者网:谈到预测,谈到未来,一开始是什么促使您思考未来?感觉您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探讨未来。为什么会想写最近的两本书(《未来5000天的世界》和《2026:未来10000天的可能》)?
凯文·凯利:确实,我的未来探索之旅相当漫长。最初我是个对科技兴趣寥寥的嬉皮士,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的认知视角。我觉得互联网与其他技术不同,它更具人性化尺度和社群属性,这吸引了我。当数字时代真正到来时,我清晰看到:那些提前思考未来、做好准备的人总能把握先机。